封面新闻记者戴竺芯
3月14日下午,在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主办的“共筑满意消费,共享品质生活”主题活动上,四川省消委会秘书长肖勇分享了近年来省消委借助公益诉讼高效维护消费者权益所作相关工作。
“个人信息泄露、预付式消费陷阱、虚假宣传等问题频发,单个消费者往往因维权成本高、举证难而‘望而却步’。在此背景下,公益诉讼作为一种系统性、制度化的维权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肖勇说,近年来,四川省消委会将公益诉讼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突破口”和“助推器”。
他介绍,近年来,四川消委会聚焦民生热点,联合检察机关、司法机关,成功提起3起诉讼案;联合重庆市消委会提起4起川渝跨省域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且均获胜诉。
具体看来,在守护农村消费方面,今年,四川消委会针对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现象,在巴中市检察院支持下,提起全省首例农资领域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达成“退一赔三”惩罚性赔偿调解协议,并将其非法所得用于退还到符合退赔条件的216名受害农户手中,涉及资金43325元。惩罚性赔偿金购买了1877包、近47吨、总价值13万余元的农资化肥捐赠给受害集中的巴中市的恩阳区东山村、来凤村、平昌县苟溪村和南江县景坪村贫困农户,惠及四个贫困村农村消费者。
在规范新兴消费领域,今年2月,四川首例“刷单炒信”案在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公开审理,当庭宣判四川省消委会胜诉。法院判决,涉案公司在判决生效起两年内,参加4次经四川省消委会认可的消费领域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弥补其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的损害。
在推进跨省域诉调联动方面,川渝消委会共同就销售假冒商标白酒,联合提起全国首例跨省域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并胜诉,成为全国首起跨省域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去年8月,又对销售假冒知名品牌服装,共同提起第四起跨省域公益诉讼,成为首起川渝跨省域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成功案。
“我们希望通过司法介入,企业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合规,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规范竞争,最终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与行业发展双赢。”肖勇说。